sky 发表于 2020-9-28 17:39:18

华为破芯之痛:靠26所自封世界一流大学,能打赢中美科技战

本帖最后由 sky 于 2020-9-28 17:39 编辑

导语:如今的华为断芯事件,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事情,背后折射出我国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落后的真实写照。不管我们多么自信,美国2020年5月15日一纸禁令就能够挖了华为的“芯”,这种痛估计也只有华为自己能够体会。面对这种情况,少有露面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7月29日到31日,密集访问了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其中味道不言而喻:要想破芯,还得靠大学中一张张安静的书桌!

26所“自封”世界一流的大学,靠谱吗?在这次美国对国内企业实施禁令的时候,国内的高等院校似乎并没有太多存在感。9月22日,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表示,复旦在国内是一流学校,复旦的好处是在于复旦的领导和老师都知道复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可是,按照教育开展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中,已经有26所高校公布了“双一流”建设自评和专家评议情况。
在公布出来的结果中,清华大学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是全面实现“双一流”建设近期目标,而同济大学是全面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武汉大学是全面完成了“双一流”建设近期目标和任务。

咋一看,的确是有玩文字游戏的成分。而教育部的解释是,全面、整体、具备这种五花八门的解释是根据既定的时间节点和完成情况来定的。可是在外人看来,的确很难分辨其中的差异。
各个学校到底与世界一流学校的差距有多大?何时能够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学校的标准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这26所高校“自称”建成或者正在建成世界一流高校,又有何根据?
特别是在“双一流”评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低级争议。以文理等基础领域、甘愿坐冷板凳出名的复旦,其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专业入选一流学科,可是哈工大、南航的航空航天专业居然落榜。武汉大学也出现类似的尴尬,最后入围一流学科的是大家都不怎么听说过的矿业工程。
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双一流”评价标准是否存在一些问题?
“双一流”量化标准真的能帮助我们建设一流大学吗

的确,这些年,我们的大学和学科在国际上的排名的确是上升明显,可是我们的原创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提升。

“双一流”量化标准特别注重的是第三方评价和学科排名,例如ESI学科排名前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双一流”的确在评审过程中避免走“后门”的腐败问题,但是单一、不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容易让一些标志性出彩的成果代替整个学科发展水平的误判。
以ESI前1%的绝对数量为例,中国高校学科从2016年的745个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1138个。足可见,ESI评价标准激发了高校学科发展的热情。可是,入选ESI前万分之一的学科中,美国一个哈佛就入围8个,是我们所有学校入围的总和。
重视ESI标准本身没有问题,可是将其作为单一指标或者唯一标尺就是有问题。
而且,从US News学科排名上看,中国的高校在计算机和工程专业上分别排名1、6、8、9和1、6、7、8,简直是完爆美国高校,可是真要造芯片的时候,这些学校又都在哪里?不同的量化标准之下,自然得出不同的结果。在QS排名中,清华大学的排名居然能把出了53个诺贝尔奖的耶鲁大学比下去。
那有人可能要问,什么标准才能合理量化?科学的角度来说,没有标准。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特点,现有评价标准排个名看看就行,可是千万别当真,特别是我们自己还要清楚,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

建设一流的大学,不是靠指标,而是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束语
我们不缺榜上有名的高校,我们缺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问题的高校。弱化标准评价机制,多方评价体制来确定科研项目的实际价值。论文数量第一真的那样重要吗?论文数量第一的学校就真的牛吗?或许只是一个好看的数字而已。真到关键的时候,也许只是一张废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为破芯之痛:靠26所自封世界一流大学,能打赢中美科技战